随着消费者金融需求的多样化以及移动手机支付技术的迅速发展,线下应用场景将成为移动手机支付市场的爆发核心。移动手机支付实际覆盖了一系列的产品和机制,整个价值链也牵涉到包括移动运营商,服务提供商,设备生产商,各大商家,终端用户等多方的利益,支付创新之战可谓好戏连台。目前的移动手机支付包括哪些形态,不同的支付形态又有哪些优劣?
1.NFC近场支付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技术是通过 RFID 演化过来的一种近场通讯技术,而移动手机支付则是 NFC 的一个最主要的功能。目前,NFC 支付使用最成熟的是日本,在我国及其它国家都属于发展初期。目前国内多家银行纷纷推出了自己的NFC业务。
优点:
操作简单,支付快捷:对于消费者而言,利用具有NFC功能的手机设备进行支付时,只需将手机靠近RFID读卡器设备即可完成支付; 对于商家而言,交易时间同样大大缩短;
离线支付,远离网络堵塞:NFC支付属于离线支付,无需连入网络亦可进行付款;
耗能低:它的耗电量远远小于蓝牙和红外装置,把NFC模块装载在智能手机里,不需要手机供电,一样可以使用。
市场助力大:伴随金融IC卡市场成熟,全国700万台pos机中130万已支持“闪付”(有闪付就可用NFC),未来计划400万台支持闪付,NFC搭了金融IC卡顺风车。
缺点:
NFC 支付喊了很多年,一直是“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楼”,这又是为何呢?
设备要求:要实现NFC手机支付功能,就要求同时具备NFC手机及NFC SIM卡。这也就意味着不少消费者都要进行设备更换才能享受快捷的手机支付方式,因而NFC被沦为“Not For Customers”(不适合消费者)。
交互问题:不同标准的交互问题受阻很大,其中包括SIM、NFC芯片以及POS的标准,此外还有不同手机型号的软件实现问题。
支持机型少:中国移动用户仅仅能使用几款手机进行NFC支付,并且全是高端手机;而iphone对NFC功能的不支持也使得NFC支付的推广难上加难。
2.声波支付
今年4月,支付宝钱包推出了新的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当面付,即通过向交易方手机发送一段声波识别对方并建立快速支付。
优点:
安全性较高:每笔交易随机生成承载账单信息的超声波,仅5分钟内有效,超时过期。
成本低:声波移动手机支付作为一种以软件为主的支付手段,对硬件要求并不高。每台售货机在安装相应软件后,所需配备的硬件—用来接收超声波的麦克风,每个仅40元左右。相较动辄上千元的NFC接收设备,成本大大降低。
缺点:
网络限制:不同于NFC,声波支付依然属于在线支付。而制约这类在线支付硬件的一大硬伤,就是中国网速问题。使用GPRS网络的用户由于页面加载速度因素常常可能会错过支付时间;
噪音干扰:多部设备同时开启声波功能或周围环境嘈杂会对识别进行干扰,造成误识别现象。
3. 微信扫码支付:
微信5.0版本在APP store掀开了“红盖头”后,微信支付如约而至。目前新增的“微信支付”功能通过web扫码支付、APP跳转支付、公众账号支付来实现,其中公众号支付又分为html5网页支付、直接支付两种支付方式。
优点:
微信覆盖广:微信的4亿用户基本覆盖了75%的智能机用户;微信的同时在线人数是1.94亿;微信培养了用户扫一扫的习惯;这些或将促成微信支付真正培养出用户对移动手机支付使用的习惯。
缺点:
扫码硬件要求高:手机屏幕角度、亮度,有没有贴膜,有没有反光等等,都会影响支付进程,想快速完成支付困难重重。
由此看来,零售O2O这场大戏才刚刚拉开帷幕,不管业内如何创新,移动手机支付市场仍然是运营商、第三方支付、银联机构(包括银行)这三股力量并行,跑马圈地将更加激烈,三方之间是一种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现在断言谁能在实体店手机支付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还为之尚早。未来,科传股份将加速向线下手机移动手机支付扩张,继续全力打造全新的零售O2O模式,形成多方共赢效应。